2025年10月,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已经跑了6.8亿公里,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大,其实分解来看,就是每天全国所有使用这套系统的车加起来,能绕地球跑上一万五千圈,这不是实验室里算出来的数据,而是真实道路上每一次踩油门、每一次换道、每一个红绿灯积累起来的,别的公司还在强调算力有多强、芯片有多厉害,华为却已经把实际道路当成了自己的训练场。
你可能认为评判智能驾驶应该关注技术参数,但如今人们开始采用一个更直观的衡量标准——用户是否每天都在实际使用它,乾崑系统的活跃用户比例达到95.2%,相当于十个人中有九个半在开车时都会启用这个系统,它不是购车后短暂尝试的新鲜功能,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驾驶成为必需品,这个现象反映市场风向的转变,竞争焦点从系统能否正常使用转向系统是否让人产生依赖。
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起步很早,收集的数据也很多,但它只能安装在自己品牌的汽车上,华为的系统却可以装在深蓝、岚图、奥迪、猛士这些不同牌子的车里,从十几万的家用车型到上百万元的豪华车,都能用上同一套系统,这种让大家一起参与进来的数据采集方式,让乾崑遇到的路况更复杂,更困难,也更接近真实生活,简单来说,它见识过的场景比其他人多得多。
很多汽车公司过去都打算自己研发智能驾驶技术,认为这能成为自己的核心优势,结果到2025年第三季度,一些坚持自研的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开始下滑,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积累数据的速度太慢,赶不上乾崑系统的进展,华为虽然没有直接造车,但通过鸿蒙智行,把智能驾驶系统变成一种“即插即用”的服务,车企不必从零开发,可以直接采用这套方案,节省了时间和成本,这不只是双方合作,更像是某种形式的“殖民”,一旦用了华为的系统,就得跟着华为的节奏走。

现在行业内有个新门槛,哪个系统没跑过五十亿公里,基本上就没法说好用,要是没达到这个数,碰到暴雨天气、道路施工或者旁边有车突然加塞这种极端情况,系统就容易发懵,乾崑早就跨过了这道坎,还顺便带动了激光雷达、高精地图和芯片这些配套供应商,大家都向它靠拢,资源越集中,它就变得越强,形成一种滚雪球一样的效应。
有些品牌就像奥迪那样,用了乾崑系统之后东西确实更好卖,但问题也跟着来了,消费者一提到智能驾驶,首先想到的是华为,而不是奥迪,这样一来,奥迪自己的智能化形象渐渐被替换掉了,这虽然不算什么坏事,可总让人觉得有点尴尬,就好像你花了大钱请了个高手来帮忙,结果大家只记得那个高手的名字。
用户习惯确实变了,以前辅助驾驶基本只在高速上用,现在很多人在老城区、城中村甚至下雨的晚上也敢用,说明系统真的靠得住,不再是个摆设,而且没人强迫你升级,也不会总弹窗打扰你,你还是会主动打开它,这说明实际体验确实好,不是光靠广告吹出来的。
我在想,以后可能有很多汽车公司不再自己搞研发,而是直接选择乾崑系统,毕竟自己做研发太花钱,时间又很紧张,与其费劲折腾,不如直接用现成的方案,但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,如果大家都用同一个系统,汽车的特色就不好体现出来了,也许将来比较的不是谁的系统更厉害,而是谁的车更能理解用户的需求。
Copyright © 2025 自信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