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“金九银十” 的车市旺季遇上新能源购置税减免政策到期的最后窗口期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冲刺景象。然而,特斯拉却交出了三年以来最差的十月成绩单:懂车帝数据显示,其 10 月在华销量仅 26006 辆,环比暴跌 63.64%,同比下滑 35.76%,品牌排名从 9 月的第 7 位骤降至第 27 位,市场份额也从 9 月的 5.5% 缩水至 2%。在全行业加速跑的背景下,特斯拉近乎 “无动于衷” 的营销政策,与其销量的断崖式下跌形成了刺眼的对比。
车市旺季的红利正在被积极者收割。乘联分会数据显示,10 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 57.2%,较去年同期提升 4.3 个百分点;纯电动批发销量 102.0 万辆,同比增长 31.6%,环比增长 7.5%。这背后,是各大车企针对购置税减免政策 2025 年底到期的节点,纷纷推出重磅营销举措抢占市场。比亚迪钛 7 打出 “7 重购车好礼”,涵盖至高 11300 元金融贴息、6000 元置换补贴、价值 10000 元的舒适升级包等权益,现车充足的策略使其 10 月销量环比暴涨 146.03%;问界 M7 推出至高 60000 元权益包,包含副驾准零重力座椅、置换减免等福利,推动销量环比增长 169.20%;小米 YU7 虽交付周期长达 36-48 周,但通过赠送价值 3.9 万元的配置包,仍实现 33662 辆的销量和 50.49% 的环比增幅。
反观特斯拉,其 10 月营销政策显得格外冷清。官方信息显示,特斯拉仅针对 Model 3(图片|配置|询价) 推出 8000 元限时保险补贴和部分现车 4000 元尾款立减,Model Y 作为销量主力,仅维持常规金融方案,无额外让利。这种 “选择性优惠” 与竞品的全面让利形成鲜明反差:当比亚迪、问界等品牌从金融支持、置换补贴到配置升级全方位覆盖消费者需求时,特斯拉的营销力度不仅未加码,甚至不及自身以往的促销强度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特斯拉上海工厂 10 月中旬才启动 “冲刺生产” 方案,此前生产线优先满足出口需求,国内 Model Y L 车型交付周期延长至 12 月中下旬,在消费者急于赶购置税减免末班车的关键期,生产与营销的双重滞后让其错失良机。
特斯拉的销量下滑并非偶然,而是营销钝化与市场变化脱节的必然结果。近三年来,特斯拉十月销量均较九月下滑,但今年 63.64% 的环比跌幅远超 2023 年的 34.20% 和 2024 年的 43.93%,且首次出现同比销量不及上年同期的情况。这一变化背后,是国内新能源市场竞争格局的根本性改变:当自主车企在产品力、性价比和服务体验上全面崛起,特斯拉的品牌溢价正在被稀释,其 “以不变应万变” 的营销逻辑已难以为继。

Model Y 和 Model 3 的销量暴跌最能说明问题。作为特斯拉的核心车型,10 月 Model Y 销量 19488 辆,较上月减少 31685 辆,排名从第 2 跌至第 15;Model 3 销量仅 6518 辆,少卖 13834 辆,排名下跌 94 个位次至第 111 名。这两款车型的产品周期已进入中后期,却未得到营销政策的有效支撑。对比竞品,比亚迪钛 7、问界 M7 等车型通过精准的用户需求洞察和灵活的营销组合,成功分流了原本倾向特斯拉的消费者。特斯拉的金融方案虽号称 “低息”,但首付门槛较高,且未针对家庭用户推出专项置换政策,在以家庭购车为主的旺季市场中,自然难以吸引消费者。

特斯拉的困境也折射出外资车企在华市场的适应难题。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 “政策驱动” 向 “市场驱动” 转型的过程中,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持续提升,对权益保障的需求更加多元。购置税减免政策到期的节点,放大了这种需求:消费者既希望获得即时购车优惠,也看重用车全周期的权益保障。比亚迪的 “三电系统终身保修”、问界的 2 年车载卫星通信套餐等增值服务,正是击中了这一痛点,而特斯拉的营销仍停留在 “价格让利” 的初级阶段,缺乏对消费者深层需求的回应。
值得注意的是,特斯拉并非没有产能潜力。其上海工厂目前周产 Model Y L 达 2500 辆,产能利用率已达 92%,但生产与营销的节奏错配,导致产能释放未能转化为即时销量。10 月中下旬才启动的交付冲刺,无法赶上消费者赶政策末班车的购车窗口期,而营销政策的滞后则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的等待意愿。

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,“金九银十” 不再是单纯的销售旺季,更是车企综合实力的试金石。特斯拉十月销量的暴跌,本质上是其营销体系未能适应中国市场变化的预警。面对购置税政策调整、自主车企崛起等多重挑战,特斯拉需要放下 “技术傲慢”,建立更贴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营销机制。毕竟,在产品同质化加剧的当下,灵活的营销政策、及时的市场响应,与核心技术同样重要。
对于特斯拉而言,此次销量滑铁卢或许是调整策略的契机。若继续固守现有营销逻辑,其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被挤压;而若能借鉴自主车企的成功经验,在产品迭代、政策响应和用户服务上实现突破,仍有机会挽回市场颓势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红利仍在持续,但这份红利,只会留给那些读懂市场、尊重消费者的竞争者。
Copyright © 2025 自信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