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公安部拟出台的“乘用车默认百公里加速不小于5秒”的新规,在车友圈炸了锅。有人拍大腿叫好,说早该管管那些“地板油就窜”的电动车;也有人吐槽,这不是给汽车科技套枷锁吗?其实要掰扯清楚这事,咱们得先弄明白:这新规到底是啥样,又为啥要这么定?
先纠正个常见误解,这新规可不是“一刀切”不让车跑得快。核心是“默认模式”要限速,也就是说车子每次启动后,默认是5秒以上破百的温和状态,真想买性能车飙一飙也没问题,得自己手动解锁高性能模式。另外纯电车还得装踏板误踩抑制功能,静止或慢慢挪的时候要是误踩油门,车子会自动限制动力输出。说白了,不是不让你快,是不让你“一不小心就太快”。
为啥要搞这么个“默认安全模式”?数据说话最实在。2024年新能源汽车加速失控事故同比涨了47%,更关键的是73%的事故,根源都是司机没适应电动车的“暴脾气”。咱们开惯了燃油车的都知道,动力是慢慢加上来的,有个反应时间;可电动车不一样,电机能瞬间爆发出最大扭矩,3秒破百的车现在一抓一大把,不少新手刚从驾校出来,脚底下没个准头,稍微踩重点就容易出意外。
而且5秒这个阈值也不是拍脑袋定的。你想想驾校的教练车,还有路上85%的燃油车,百公里加速本来就在5到12秒之间,这个速度区间经过这么多年验证,是新老司机都能适应的安全范围。就像深圳去年10月那起事故,车主在小区里误踩油门,车子瞬间冲出去撞毁围墙,要是有这个默认限速和误踩抑制,大概率就能避免。华为的余承东说得挺实在:“2秒加速在城市道路根本没意义,反而可能酿成大祸”,这话戳中了不少老司机的心声。

那有人问了,这不是限制汽车科技发展吗?其实还真不是。这些年不少车企陷入“参数内卷”,不管实际用不用得上,都把“3秒破百”当最大噱头。可城市道路限速大多60到80公里,就算高速也才120,3秒破百的性能在日常通勤里纯属“技术过剩”。新规一出来,车企没法再靠加速数据唬人,反而得把精力花在底盘调校、安全配置这些真有用的地方,比如研发能识别赛道场景自动解锁性能的技术,这其实是把行业往更理性的方向引。
当然争议也确实存在。不少性能车车主吐槽“花大价钱买的跑车,每次启动都得解锁,太麻烦”,还有人说“5秒加速撞起来照样很猛,治不了危险驾驶”。这些顾虑政策制定者其实也考虑到了,所以没彻底禁止高性能模式,只是加了道“手动解锁”的门槛。就像欧盟要求电动车默认开“生态模式”,日本对超跑车主额外要求20学时赛道培训,都是既要安全又兼顾乐趣的思路。

说到底,这个新规根本不是要给汽车科技“踩刹车”,而是给过度追求速度的风气“踩油门”。对咱们普通车主来说,日常通勤5秒加速完全够用,还能少点马路杀手;对性能爱好者来说,赛道上该怎么飙还怎么飙,只是在市区多了层安全保障;对车企来说,从“比谁更快”转向“比谁更安全”,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。毕竟开车的本质是安全抵达,不是比谁先冲过终点线,你说对吧?

Copyright © 2025 自信汽车网
网站展示的汽车及品牌信息和数据,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及品牌方的公开信息,收集整理客观呈现,仅提供参考使用,不代表网站支持观点;